9月12日,筆者從新疆能化伊犁一礦調度室獲悉,該礦建成並投產的新疆基地首個千萬噸級智能化工作麵,單班產煤突破1.5萬噸,具備單麵年產1200萬噸能力,為實現千萬噸產能釋放和下一步產能核增注入了“強心劑”。
超前規劃,確保三機設備過硬
1503E工作麵走向長度3880米,傾斜長度302米,可采儲量超過2000萬噸,是新疆區域走向最長、可采儲量最大的工作麵,圍繞這一定位,該礦在工作麵方麵初期,超前考慮工作麵三機設備配套,多次邀請業內專家召開設備選型會議,組織專業技術人員赴先進礦井調研,確定了最適合工作麵開采條件和需求的三機設備,確保了設備過硬。
“在三機設備方麵有了質的提升,和上一個工作麵相比,液壓支架工作阻力、采煤機割煤效率及刮板運輸機運輸能力均可以滿足單麵年產1200萬噸需求。”該礦生產技術部副主任韓衛棟說。
精心調試,確保采煤效率過硬
作為千萬噸級智能化工作麵,智能化設備應用與工作麵生產水平息息相關。該礦積極與設備廠家協調配合,現場調試設備係統,逐步實現數據集中化共享、采煤機自動記憶割煤、自動跟機移架、自動放頂煤等功能,自動化使用率達到90%以上。投產後,經過初采初放和技術提升,9月初工作麵具備千萬噸生產能力,實現常態化高效運行。
“通過工作麵智能化應用,我們能夠及時掌握和控製整個生產過程,實現全過程動態管理,提高了采煤效率和安全係數。”該礦綜放工區區長王德勇說。
加強培訓,確保人員素質過硬
智能化工作麵人少,卻要精,人員素質過硬是工作麵常態化高效生產的必要條件。工作麵安裝期間,該礦組織專業技術人員赴金雞灘、轉龍灣等集團先進礦井進行對標學習,進一步提高專技人員水平;製定了《1503E工作麵三機裝備培訓方案》,邀請專業講師和廠家技術人員係統培訓各相關專業、采煤區隊員工,提高自動化操作水平和運維能力,為工作麵安全高效開采打牢了基礎。
“培訓方麵主要采取‘請進來、走出去’的方式,通過培訓,提高對1503E工作麵三機設備和智能化係統的認識,提升操作能力,確保1503E工作麵安全高效開采。”該礦副總工程師、生產技術部主任王海亮說。
借助工作麵投產這一契機,伊犁一礦還及時成立了大學生采煤班組,把有水平、有經驗的大學生和新入職大學生納入班組,以師帶徒,全麵參與工作麵調試和開采各個環節,不斷提升班組綜合素質能力,全力打造“高素質、高水平”采煤隊伍。
“下一步,我們在全力抓好工作麵的常態化高效運行的基礎上,不斷提升智能化應用水平和人員素質能力,在安全高效智能開采方麵持續探索,最大限度發揮工作麵設備優勢,為建成‘155’型千萬噸智能化礦井這一目標奮力前進。”伊犁一礦副礦長劉太坡說。
(未經授權禁止轉載)